一公司

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运营

版名:生产经营

  12月26日,新成(都)昆(明)铁路全线通车运营,两地通行时间将由19小时缩短至6小时,这是继上世纪60年代中铁十七局前身铁七师参建成昆铁路以来,十七局建设者在新时代再度书写的攻克蜀道天堑的新篇章。
  新成昆铁路(成昆铁路复线)全长915公里,与原成昆铁路并向修建,起自成都南站,穿越川、滇两省,终至昆明站。线路建成后,将与泛亚铁路共同构成中缅、中越、中老国际铁路大通道,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,加强我国与东南亚、南亚地区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。

传承荣耀 再续蜀道传奇

 
  上世纪60年代,在党中央“三线建设”动员部署下,中铁十七局的前身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开拔西南,全体官兵逢山凿路、遇水架桥,靠着人力和原始工具,成功穿越“地质博物馆”,建成了举世瞩目的成昆铁路。
  成昆铁路被联合国与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、苏联人造卫星升天,并称为“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”之一。铁七师修建的成昆铁路迎水河大桥象牙雕,作为新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后赠予联合国的首件国礼,收藏于联合国总部大厅。
  2016年,中铁十七局1600余名建设者沿着铁道兵先辈的足迹,再次征战蜀道天堑,承建全长21.67千米的新成昆铁路EMZQ-2标段,在巍巍青山间续写新时代的蜀道传奇。

科技加持 巧破隧道难题

  成昆铁路修建难度之高、风险之大,曾让铁七师指战员付出了重大牺牲。新时代的十七局建设者,依托100%机械化作业的装备实力,建立了全线首个隧道标准化作业队,运用“隧道之矛”双臂液压凿岩台车和“隧道之盾”智能湿喷机械手的“黄金组合”,实现高效钻孔、精准定位,确保隧道施工高效率、高质量,“零事故”完成隧道施工建设任务。
  施工中,项目研发应用精准微爆破技术,每次爆破造成的冲击和震动,仅相当于“跺了一次脚”。在二衬施工中,项目采用分层逐窗入模浇筑工艺,通过带模注浆防止质量缺陷。同时,通过融合北斗技术搭建信息化监控平台,实现了对隧道安全施工的全过程监控,以信息化赋能新成昆线安全高效建设。 
  

创新赋能 架起品质桥梁

 
  沙湾南站3号四线特大桥上跨S103省道,跨越部分为大跨特殊结构四线变双线道岔连续梁,结构复杂、施工难度大。为此,项目采用支架现浇法施工,实现混凝土浇筑与预应力张拉“一气呵成”,规避了大型起重设备和体系转换带来的风险,有效保障省道车辆通行安全。
  为克服大桥跨余溪河部分施工的地形限制,项目采用挂篮施工的方法,按规范流程做好挂篮预压、逐级加载,安排专人监控导梁标高。同时,项目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,对相关物资设备采购、储备与配送等进行动态监控,对质量和操作进行严格把关,为项目筑牢安全施工的“生命线”。(蒋婉、岳鹏晖)